心智理論的重要性與功能 (改寫自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 Mind-Read, Patricia Howlin等著)

(一)理解互動線索及他人的社會行為,並能做出及回應適當的行為

在互動中,舉凡眼神、肢體動作、情緒表達、說話語氣、情境經驗、對方背景知識、想法等等都可為互動線索。心智解讀能力幫助我們能夠透過這些線索,來理解他人的社會行為。知道一個人的社會行為常源自對方的慾望、信念、知識等等,並也讓我們能在互動中呈現出適當的社會行為。

(二)了解溝通意圖並執行有意義的溝通

心智解讀幫助我們抓住與人「溝通」的重點。所謂溝通重點包括:
1. 理解對方的溝通意圖 此溝通意圖包含語言及非語言部份。

語言部份:語言尤其強調隱喻的部分。

例如:老師對著一直在玩筆的學生說:「把它收起來」,學生可以知道老師的意圖是要他把筆收起來,專心上課。而老師要學生畫旁邊的人時,學生也知道老師要他們在圖上畫旁邊的人的模樣,而不是直接在旁邊的人身上塗畫。

又例如:小明常遲到,小華卻說小明是個全世界最守時的人這樣具諷刺的隱喻的溝通意圖。如此複雜的溝通意圖已不是由字面上來做解讀,是需要假設說話者的心理狀態來予以分析判斷的。

非語言部分:舉凡所有不是用「說話」來做溝通媒介的。

例如: 媽媽問:「今天該誰洗碗了?」,姊姊便把頭及眼睛偏向弟弟,在暗示媽媽說是輪到弟弟洗碗了。媽媽收到姐姐這樣的暗示後,眼睛便一直盯著弟弟看。弟弟透過媽媽這樣的注視,知道媽媽要他洗碗的意圖了。
2. 監控並覺察聽者的資訊與心理狀態

在溝通過程中,能夠監控聽者的資訊與覺察聽者的心理狀態亦是維持有意義有效能的溝通行為的重要因素。心智解讀能力幫助我們去判斷哪些知識是聽者所知道與不知道的,讓我們可以就聽者所知道的或所需求的來分享與提供相關訊息。也幫助我們覺察到我們所分享的是否是聽者有意願聽的,便可從聽者的心理狀態來調整談話的主題與內容。

(三)理解欺騙並能進行具說服力的欺騙行為

此並非鼓勵兒童去欺騙他人。去說服他人去相信一個虛假的東西,是需要很好的心智解讀能力的。兒童若能理解欺騙並能進行具說服力的欺騙行為,表示兒童知道他人的想法會與自己不同,明瞭對方不知道我知道的事,是具備錯誤信念能力的。

(四)具備同理心

同理心跟同情心是不一樣的。同情是一種安慰,是被動地接受與分享他人的情緒。例如當我們看到新聞報導說一個孩子因為意外而失去家人時,我們會說:「他好可憐」,這是一種同情。
而同理,則是理解,能站在他人的角度,進入別人的位置去理解並體驗他人的情緒與想法。
上述的例子,同理心讓我們了解這孩子是孤單無助與難過,是因為我們以這孩子的心或甚至曾有的經驗去感受到此孩子的感覺。

(五)可以自我覺察

心智解讀能力也可以幫助我們覺察到自己的心理狀態,並省思自己的想法。當兒童說出:「我跟他玩,因為我認為他人很好。」即反映出兒童覺察出自己對對方的信念。或者說:「我沒關門,因為我認為媽媽很快就會回來」是來辨認自己的行為原因。並能在行動前對自己行為的再一次認知與省思:「我如果這樣做,對嗎?」等等諸如此類的自我想法與感覺的覺察過程,可以幫助兒童在行為之前做一番審慎的檢視。

(六)改變他人的想法

要改變他人的想法,除了要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外,也必須清楚了解他人的想法與信念所形成的相關影響。找出對方在意或有興趣的關鍵點,才能去影響對方,改變對方的想法。

接一般兒童心智理論能力的發展

TOP